2013-12-25

湘学研究院、毛泽东研究中心在《湖南日报》刊登毛泽东研究专题

 

     11月25日,《湖南日报》专版刊登了省湘学研究院、省社科院毛泽东研究中心关于毛泽东的专题研究,现全文转载如下:

编者按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1115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湘学研究、毛泽东研究等具有湖湘特色的学科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省湘学研究院、省社科院毛泽东研究中心和本报理论部邀请一些理论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及其当代价值,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孕育与开创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现选择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予以刊发,敬请关注。(宣传科)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五大贡献

李捷

      近来,一些非议毛泽东同志的言论甚嚣尘上。极少数人故意割裂历史、曲解历史、否定历史,肆意损害和丑化毛泽东的历史形象。我是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的,我认为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新中国、对于中国共产党,至少有五个方面的重大贡献。

 

     第一,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并创建了新中国

 

    这是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1840年以后,内忧外患交集在一起,中国人民受到了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无数的仁人志士,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真正能够给中国指明一条道路,找到正确方向,而且将其变成现实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毛泽东建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

 

    毛泽东首先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他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了深入民心的优良传统,这就是群众工作路线。特别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种神圣使命,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导中国建设。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毛泽东奠定的基础,也就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这个法宝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早在1953年,国民经济刚刚恢复、抗美援朝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国就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初步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工业建设的牢固基础。尽管在此过程中,毛泽东也犯过错误,特别是犯了发动文革这样的错误,但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始终没有停顿。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谈得上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

 

    第四,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加强和巩固了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各族人民,在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工业基础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白手起家,使我们的国防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的国防工业特别是三线建设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建设。从沿海到内地,再到西部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工业基地,包括原子能基地、核试验基地等等。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上虽然不断发生局部战争,但我国的边防和国防一直是非常稳固的。

 

     第五,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地位

 

    鸦片战争后,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国际地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胜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才扭转了这种状况。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又陷入内战。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在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美国还不承认新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了不起的外交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开了我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这也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说毛泽东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为新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带领我们大胆抛弃过去的传统观念束缚,就不可能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不断奋斗的结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刘建武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和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是对毛泽东探索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体系。从政治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经济上看,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从文化上看,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和显著特点,奠定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立场与观点及方法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提出了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使命,其出发点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虽然发生了不少波折,但主题始终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立足点始终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方向始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始终是为了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新时期我们的探索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继承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主张。比如,他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科技革命上来,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关于统筹兼顾,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关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等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先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总结毛泽东探索失误所积累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的艰辛之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性的正面准备和反面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人郑重对待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并从失误中学习借鉴和科学总结的结果。我们正是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已经载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史册,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向前推进。 (执笔: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刘建武)

 

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

李佑新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无疑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但与他本人的主观因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在各种主观因素中,毛泽东青年学生时代所接受、主张并实践的“自我实现论”,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那么,何谓“自我实现”呢?青年毛泽东写道:“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在这里,笔者暂且不论青年毛泽东“自我实现论”的思想渊源,只想表明这种“自我实现论”,的确是青年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所确信并实践的人生观,在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青年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我实现论”,也就是他所说的“身心并完”。一方面是,充分发掘和实现自己精神能力的一切潜在可能性,“尽性”“完心”,也就是实现自己的精神理想;另一方面是,强健筋骨,发达身体。因此,“自我实现”包含了自我精神能力发展至高和身体能力发展至高两个方面。

 

    从精神能力的实现来说,青年毛泽东主张立大志,“高尚其理想”,“人之为人,以圣贤为祈向”,反对“稊米尘埃之争”。毛泽东向斯诺回忆时说:那时“我和我的朋友只谈大事——人的本质、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青年毛泽东的这种志向和理想,后来发展成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追求。

 

    青年毛泽东努力探求“大本大原”或“宇宙真理”。他认为远大志向和理想,必须以探求“大本大原”为前提:“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青年毛泽东为此发奋读书,博览群籍,反对“学拘”,主张“庇千山之才而为一台,汇百家之学而成一学”。因而,要将“古今中外的学术大纲,弄个清楚”,“将古今中外的学说刺取精华”。这成为他后来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在个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能力的充分实现,又被青年毛泽东表述为“精神之个人主义”,包含着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青年毛泽东的“精神之个人主义”强调,要“济人之急,成人之美”、“履危蹈险,舍身拯人”、“至急剧之时,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意始惬,吾意始畅。”这些成为他后来倡导救国救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滥觞。

 

    从身体能力的实现来说,青年毛泽东充分肯定欲望、情感等道德价值。认为“食欲所以善生存,性欲所以善发达”,都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他赞美强健的体魄,认为豪杰之士都是身体能力发展至高之人。他高度重视体育锻炼,自编体操,撰写《体育之研究》,并在《新青年》刊物上发表。青年毛泽东经常洗冷水浴、登山、远足、游泳,着力锻炼身体和意志。直到晚年,毛泽东还横渡长江。

 

    毛泽东后来成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甚至是傲视千古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书法家。在这位伟人的成长足迹中,“自我实现论”的确有着深刻的印痕。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本质与特征

喻寿奇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50年前,毛泽东认为“枫桥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让群众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依靠群众力量能把事情办好。他要求将“枫桥经验”总结推广。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始终相信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思想本质与鲜明特征。

 

    相信群众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坚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概括和论述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历史作用,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对 “忠孝仁义”作出了全新阐述:“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就叫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吃饭问题处理得当,就是真正的行仁义。”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在党的七大上,他把“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邓小平把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这“三大法宝”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由此可见,群众路线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核心。

 

    关心群众是毛泽东思想的智慧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究其原由,就是我们党始终是代表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从实践和理论高度把自己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是视人民为父母。“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说过。正是毛泽东的这种“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才能让到达延安时8000人的红军队伍在10年间增加到120万人。二是把人民当“上帝”。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人民就是上帝。”毛泽东把人民群众称为“上帝”,深刻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三是为人民谋福祉。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该更好吃,更进步,这才体现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毛泽东的这些话,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依靠群众是毛泽东思想的源泉和准则。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第一,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1945年,黄炎培和章伯钧等人应毛泽东邀请赴延安考察,黄炎培提出了“历史兴亡周期律”问题。毛泽东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第二,群众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第三,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力军。1938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 “三光”政策;国民党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放手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大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1942年底,党中央又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还使边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不断向前推进。(执笔:长沙市委讲师团主任 喻寿奇)

 

毛泽东军工思想的伟大建树

王安中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毛泽东作为伟大军事家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领域。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现在终于可以撩开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军工建设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在军工领域鲜为人知的伟大建树。

 

     在独立自主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

 

    独立自主原则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毛泽东军工思想中最突出的特质。在1950年徐向前率中央兵工代表团赴前苏联之际,毛泽东反复嘱咐他,要学习苏联,把先进技术拿到手,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然而两国的合作并不平坦,合作当中他们试图要求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并建立联合舰队,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当时两国间的军工高技术合作正进行到紧要关头,此时中止合作,将给中方造成巨大损失。但为维护国家主权,毛泽东毅然决然拒绝了苏方要求。由此可见,在建立我国独立自主军工体系这个关键问题上,毛泽东不仅有高度的警惕性,而且寸步不让。

 

     创造性地将核武器视为防御性武器

 

    建国之初,我国就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这种战略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军工建设思想之中。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本来是进攻性武器,但是毛泽东却创造性地将其视为防御性武器。他认为,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浪潮之下,核武器在战场上使用并不现实,造得越多越不会使用。毛泽东在军事工业布局方面也是坚持积极防御的原则,他倡导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意图是在被敌人分割的条件下,中央仍然拥有西南、西北等稳固的大后方,能够坚持长期作战,而各省拥有各自的后方也能开展独立作战。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种独特而又先进的基于敌人大规模入侵的战略性防御设计。

 

     提出了枕戈待旦的军工战备思路

 

    建国初期,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恶劣,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的军工战备意识非常强烈,他提出了枕戈待旦的军工战备思路,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建设好军工体系,为抗击敌人侵略提供坚强后盾。他的这种战备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展军工建设;二是对在军工领域的投入不惜代价。除了在尖端武器方面不惜代价、强调进度之外,对三线建设的进度毛泽东也抓得很紧,他要求在三五年内把三线建设搞起来。对某些沿海省份和二线省份没有积极搞三线建设,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毛泽东还多次表示,对于三线建设的投入不存在浪费。

 

    毛泽东军工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认为,中国即使全力发展核武器,也很难赶上美苏两国的规模。不过,毛泽东虽不主张大规模发展核武器,却并不代表他对核战争缺少心理准备。他的策略是依靠人民战争战胜敌人,为此他多次要求以轻武器武装广大民兵。在他指导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抓尖端武器、带动常规武器的不对称军工建设方针。正是这种不对称的武器发展思路,使我国在那种险恶的国际环境中,能够有效遏制敌对国家的侵略意图。毛泽东的军工思想,不仅给那个年代的军工建设指明了方向,其实,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独立自主的军工建设原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离开这一点,就会受制于人,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制造先进的战斗机和军舰,发达国家是不会卖给我们的。其次,强烈的战备意识和分散的军工布局思想必须长期坚持,这有利于我们降低军工建设的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第三,在我国高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的情况下,采取不对称的军工发展思路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方面我们就要重点发展,以确保战备训练和发生局部战争时的安全运行,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 (执笔:省湘学研究院博士 王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