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4

《湖南日报》刊发专稿“宏大湘学 振兴湖南”纵论湘学及其当代价值

     9月23日、24日出版的湖南日报,刊发专稿“宏大湘学  振兴湖南”纵论湘学及其当代价值。

 
理论大视角
宏大湘学 振兴湖南
——专家学者纵论湘学及其当代价值(上)
 
 编者按
    千年湘学,源远流长,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深刻陶冶和孕育了一大批经邦济世的杰出人才,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湖南加快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发挥好湘学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为此,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为什么要宏大湘学、宏大湘学主要宏大什么、如何宏大湘学”等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本报理论部甄选精编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推出“宏大湘学、振兴湖南”上、下两个专版,助推湘学发展,效力振兴湖南。敬请关注。
     加强湘学研究 弘扬湖湘文化
    许又声
    湖湘大地历来是一片“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文化沃土。在这片沃土上产生的湘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张力,孕育出了一大批经邦济世的杰出人才,为促进中华文明繁荣、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所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今天仍然是我们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积极推进富民强省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湘学研究,对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要始终坚持湘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湘学研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学术思想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在研究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湘学的历史和发展,看待湘学在今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湘学研究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要切实把握湘学研究的现实指向。经世致用是湘学的精髓。湘学作为湖南思想文化的宝藏,包含着提振当代湖南人精气神的丰富精神资源。加强湘学研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发挥湘学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为加快实现湖南的“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服务;为实施“四化两型”、促进“两个加快”、实现“三量齐升”,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服务;为我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服务。
    要自觉遵循湘学研究的自身规律。湘学之所以成其为“湘学”,与其它地域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主要在于它受湖南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影响极深。开展湘学研究,必须把握湘学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加强湘学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着力加强湘学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着力加强湘学对湖湘文化的影响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人文底蕴、反映时代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湘学研究精品。
    要积极推进湘学研究的全面创新。创新是湘学研究的灵魂,是提高湘学研究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拓宽研究思路。湘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和文化层面,而是要拓宽视野,将凡是符合湖湘地域精神气质的湖南人物、湖南事件都纳入湘学研究的范畴,站在文史哲综合学科的视野和服务社会的要求上来研究湘学。其次,要整合研究资源。努力打破单位、部门、专业的限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乃至民间的相关资源,搞好研究力量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再次,要改进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等传统研究方法,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湘学,把湘学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湘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继承优良传统 催生正能量
    徐晨光
    在湘学千百年的发展长河中,湖南士子与广大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良传统,其灵魂是实事求是、实质是勇于创新、核心是躬行践履、活力源泉是共同奋斗。这是湘学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振兴湖南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正能量。
    宏大实事求是传统,为振兴湖南创造新奇迹。实事求是是湖南仁人志士探究学问、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从王船山的旁征博引,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再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可谓一脉相承。正是依靠实事求是,湘学以及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时期,省委提出了“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三量齐升”、“五个发展”的战略。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我们就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了解客观情况,严谨科学地分析形势,扎扎实实地谋划发展。唯有这样,湖南才能真正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
    宏大勇于创新传统,为振兴湖南寻求新突破。屈原以《离骚》、《九歌》开创一代新风,左宗棠在重重阻力下开办新企业,毛泽东开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取得了骄人成就,这些都表明湘学具有想前人所未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传统。在新形势下,湖南的科学发展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激励全省上下以新思维、新措施、新方式,切实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指示要求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宏大躬行践履传统,为振兴湖南增添新动力。湘学一贯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湖湘学人善于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将个体的主动进取精神与积极的社会参与完美结合起来,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实践,成为真正的实干家,近代的陶澍、贺长龄、贺熙龄、汤鹏、邓显鹤等,积极整顿吏治、治理河道、海运、军务,大力发展教育等国计民生事业,取得了斐然政绩。当前,湖南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全省上下更要弘扬躬行践履精神,保持永不懈怠的心劲,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做到重实际、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宏大合力奋斗传统,为振兴湖南凝聚新共识。湘学之所以出现大发展、大繁荣,与一代接一代湖南人才群体之间的前后传承、互相鼓励、彼此支持、共同奋斗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湖南省不论哪个层级、哪个群体、哪个阶层都应该倡导合力奋斗精神,自觉学习和执行省委的最新部署,在此基础上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做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的同步提升,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作者系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弘扬湘学 光大“湖南精神”
    周发源
    湘学从来都不只是湖湘之学,如濂学就是宋明理学的开山,船山思想是人类精神宝库的共同财富;湘学人物也从来不只属于湖南,从胡宏到王船山到毛泽东等大批湖湘翘楚,无不怀抱着匡济天下的高远情怀。因此,弘扬湘学,不只为湖南,更为天下;诵说先贤,不只为往世,更为今人。这正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湖南精神”:“忠诚”、“担当”、“求是”、“图强”。
    作为一种地域性学术传统,湘学是传统儒学或者说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视为湖湘学统的肇始人物;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正式形成了湖湘学派;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船山,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总结性人物,也被视为从古代湘学到近代湘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自王船山后,作为湘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船山学,对近代湖湘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杨度、黄兴、蔡锷、陈天华、杨毓麟、杨昌济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这与湘学传统中经世致用、崇实重行、忠君爱国、敢为人先的特征密不可分。特别是毛泽东,对湘学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本土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
    研究湘学、弘扬湘学,既要关注其作为中国儒学、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理意义,更要关注其对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精神资源意义。这一思路与深受湘学传统浸染的湖湘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特征相契合,即在讲究内圣修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外王经世,追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理想人生。正如湖湘学派的核心人物胡宏所言:“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又如王船山作为清初实学的代表人物,主张“明体致用”,“发明天理而见诸人事”,把理势打通,提出理势合一、内圣与外王和谐统一。再如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说过:“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说明了他对立德立功、德业俱全圣贤人格的追求。
    研究湘学、弘扬湘学,应将“内圣”与“外王”相统一,要把历史眼光与时代眼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湘学才能真正成为有源有流的“活”的湘学,才能为振兴湖南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否则,湘学仅仅是供奉于书斋、束之于高阁的学术化石,与其景行前徽、匡饬时贤的内在品格相违。历史眼光要求我们对湘学追本溯源,对其发展脉络和轨迹进行细致地梳理,厘清湘学这棵大树的根干枝叶,并对其进行修剪,批判地继承,从而使之开出灿烂的花,结出香醇的果;时代眼光则要求我们抬起淹埋于群经中的头,将目光投向窗外,看看生气淋漓的当今社会,需要我们为她做点什么,使之变得更好。而要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则需要我们独具慧眼,找到能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联接起来的“时光之门”。其实,我们并不缺少这样的资源,如曾经培育了无数湖湘俊杰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至今仍是享誉中外的学术殿堂;又如曾经凝聚了大批仁人志士的百年老刊《船山学刊》,至今仍是传承湖湘学统的重镇沃土。要研究湘学、弘扬湘学,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使之为光大“湖南精神”,为振兴中华、振兴湖南,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
    宏大湘学的意义
    刘建武
    湘学所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顽强品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宏大湘学,让湘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服务。
    宏大湘学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湘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湖南地域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独特气质的地域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湘学更是成为激励湖南人乃至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重要精神源泉。在湘学的激励鼓舞之下,湖南人成为近代中国舞台上的主角,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功业,有“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谓。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对这样一种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地域文化,我们理应为其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湘学这朵中华文明的奇葩,才能迎风怒放、向阳盛开。同时,也会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湘学特有的活力因子。
    宏大湘学是助推美丽湖南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需要。在“中国梦”价值目标的指引下,湖南作为国家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也有自己的梦想,即“两型梦”、“小康梦”、“崛起梦”。然而,不论是“两型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创建,还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都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物质文明的丰富,也需要健康的思想和昂扬的精神,需要人们素质的全面提升。否则,人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完整。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没有文化的滋养,“两型”、小康、崛起都会黯然失色,富民强省也将成为镜花水月,难圆好梦。湘学作为具有浓郁地域色彩、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对湖南人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是湖南人最佳的精神营养,是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宏大湘学,一定能够让建设美丽湖南、实现富民强省好梦成真。
    宏大湘学是增强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需要。湖湘大地,长期以来被视为蛮荒之地、文明荒漠。湘学的诞生、传播和发展,使湖南拥有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湘学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与近代历史上湘学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相比,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学似乎辉煌不再。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湘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与现代文明的某些固有元素不相融,由此否定湘学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其实,湘学历经千年风雨而薪火相传,本身就说明了其具有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对此应当充满自信。不过这种自信,不应当是盲目自大,而应是一种充满理性光辉的自信。为此,我们在继承湘学精髓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和继承,使湘学能够与时代精神契合,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湘学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让其赓续绵延、历久弥新,进而形成湖南人的文化自觉,让湘学迈上文明永续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推进湘学发展
    做到“三个结合”
    刘湘溶
    千年湘学,源远流长,既有悠久的传统,也有闪光的结晶。我省成立湘学研究院,开了一个好头,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我们要大力推进湘学研究和发展,应在“三个结合”上多下功夫。
    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湘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本身的科学性,在于其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一方面,科学性是前提,科学的理论迟早都是能够满足实践需要的;另一方面,理论的科学性又必须来源于实践,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再为实践服务。因此,湘学研究从总体定位上,应定位于“古为今用”、“经世致用”,具体应体现在“三个服务”上。一是为湖南文化强省和科学发展服务。湘学是湖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湘学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并以此来提振精神,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和梦想,不断为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增添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湖南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湘学作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充分挖掘它的精神、精髓,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宝库,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基础,为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新贡献。三是为世界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服务。湘学是湖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宏大湘学,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还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作贡献。我们要用更加宽阔的胸怀宏大湘学,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传统中包含的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及其人文精神。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真正做到“张扬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
    做到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相结合。湘学的生命力除了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外,还取决于它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取决于有多少人真正对湘学有了解,有兴趣,有认同,有需求。因此,宏大湘学,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精深的理论研究和群众性的普及相结合,让湘学从书斋里走出来,从“庙堂”里走出来,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绝大多数湖南人对湘学之精髓做到目能触之、耳能听之、口能言之、心能悟之、身能行之之日,就是湘学宏大之时。
    做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才强则湘学强,人才盛则湘学盛。正可谓,“斯为盛”离不开“楚有材”。宏大湘学,最关键的还在于培育湖南新人。湘学之所以有辉煌的昨天,就是因为湖湘人才蔚起。“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真实写照。所以,宏大湘学,千万不能忘了育人,否则就会丧失根本。具体做法,我认为首要的是做到“三个进入”。一要做到湘学研究进入高校。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就一直重视湘学研究,早在1996年就把“湖湘文化研究”列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0多年来累累硕果,已成为我省传承和发展湘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二要做到湘学经典进入课堂。湘学经典既包括湖湘文化典籍,也包括湘学研究优秀成果,我们要让优秀的湘学经典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程。三要做到湘学精神进入学生头脑。要让在湘求学的大学生们高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怀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练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相关链接
    湘学研发取得十大进展
    向志柱 王安中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 省湘学研究院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路建平,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任名誉院长;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朱有志任院长;省社会科学院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任常务副院长;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王兴国、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平一任副院长。在省湘学研究院成立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湘学研发已取得如下十大进展:
    一、完善了湘学组织领导机构和学术机构,为湘学研究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和学术基础。二、制定了湘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湘学研究,确立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三、确定湘学研究选题范围,面向省内外进行委托和招标课题,为整合湘学队伍、聚集湘学人才,营造了良好氛围。四、创办“中国湘学网”网站,为扩大湘学影响打造了新平台。五、已创建两批湘学研究基地、调研基地,为打造湘学研究阵地迈出了重要步伐。六、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担任专家顾问,为扩大湘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七、省湘学研究院在北京成功举办专家顾问座谈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予以报道,扩大了湘学研究的影响。八、已在《光明日报》推出《崇实重行 宏大湘学》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文章,切实加大了湘学宣传力度。九、精编出版《湘学研究》专刊,打造了研究湘学、宣传湖南的新名片。十、一套五卷的《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涉及1840年至1949年近110年间的50位湘学名人)编写进展顺利,将很好地展示湖南和湖南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省湘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