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5

省社科理论界“转方式促发展热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在我院召开

    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落实我省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促进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领导指示,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转方式促发展热点话题谈心录”专题宣传引起我省社科理论界共鸣。4月12日,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院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召开“转方式促发展热点问题座谈会”,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省社科院院长朱有志教授、副院长罗波阳研究员、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研究员,湖南师大刘茂松教授,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主任贝兴亚研究员,湖南大学李松龄教授、刘辉煌教授,省委党校副巡视员彭富国教授,省两型办改革处李红卫处长,湖南科技大学向国成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李燕凌教授,省社科院史永铭研究员、陈文胜研究员、郭勇研究员等围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省社科院副院长罗波阳研究员主持。
  会议认为,“转方式、促发展”既是一个热点话题,更应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李松龄说,转方式一是要转变领导的思维方式,二是要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三是要不断完善市场和提高市场的均衡程度,四是要提高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彭富国教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他指出了当前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研发人才不足,二是高校的创新资源还没有向企业自主创新倾斜,三是科研资金项目为企业设立的还不多。因此,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于集聚创新要素,这些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源、科研资金等。
  李红卫主张应以“两型”建设为契机,打造湘江生态经济带,走一条绿色跨越的发展新路。通过“两型”技术的开发、“两型”产业的发展、“两型”经济的培育,提升“两型”能力,实现“两型”社会状态,这样才是可持续的。他建议,创新治污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统筹规划,树立全流域、全方位保护开发理念;成立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协调委员会,建立权威的跨流域协调机制;组建湘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开发公司。
  郭勇认为,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转方式,需注重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联动发展,强化产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体系;要注重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协同发展,要注重内需与外需的共赢互动发展,注重走“见人又见物”的“人本工业化”道路,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互动发展切实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陈文胜指出,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对人均GDP已临近3000美元的湖南来说,“转型促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只有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全面扩大内需来推进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湖南的核心竞争力。
  向国成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并从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深入研究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他建议,制定湖南的低碳高效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推广应用一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低碳高效农业技术,如农村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鱼健康养殖技术、农业节能减排技术。
  李燕凌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力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政府管理职能结构和乡镇功能结构。
  在调结构方面,刘茂松指出,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动或混合动力乘用汽车工业等的能耗水平都只在0.09-0.33吨标煤/万元产值之间,远远低于重化工业约1吨标煤/万元产值的碳排放强度。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发展碳排放量较低的消费品工业。
  贝兴亚认为,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的调控,应该围绕各行业各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展开。
  史永铭认为,加快调整优化湖南产能结构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高速增长的内在需求与产能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能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产能调整成本与耕地保护及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罗波阳建议,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大趋势,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低碳建筑业、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产业,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现代物流业。(田 智)

省社科理论界“转方式促发展热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在我院召开(图1)